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
 

  宽阔笔直的迎宾大道、漂亮整齐的住宅楼群、庄严优雅的文化广场、水阔林密的生态公园……,置身汾阳市贾家庄村,你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在农村。贾家庄的成就,源于该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,有一个好的支部班子,源于他们永远从实际出发、不停地改进革新、不忘传承,几十年坚定不移地全力发展集体经济,走共同富裕、和谐发展的道路。

  贾家庄地处晋中平川,为峪道河、向阳河、禹门河三条河流的下游,地势低洼,历史上是一块有名的盐碱滩。“春天白生生,秋天水圪洞。下种不捉苗,有苗无收成。春分到立秋,种了又重种;连种四五次,只收二三成。”就是贾家庄的真实写照。

  穷则思变,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和严峻的自然条件,贾家庄人坚信集体的力量就是最大的资源,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,才能改变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。

  上世纪50年代,贾家庄在全县率先办起了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干部群众靠着“一百把镢头闹革命”的精神,向盐碱地开战,连续几年苦干实干,不屈不挠,硬是把2000多亩碱滩,变成高产稳定良田。贾家庄改碱治水取得成功后,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,亩产由1952年初级社时的183斤,很快提高到1958年的341斤。

  尝到了集体主义甜头的贾家庄人,没有因生产条件的改善就沾沾自喜,裹足不前。如何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,又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新课题。1958年,贾家庄村开始突破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路子,向农林牧副多种经营上发展。这一时期,村里先后开办了粉坊、豆腐坊、酒坊、醋坊、油坊、饲料加工坊、碾坊、磨坊“八大坊”,随后又相继发展了饲养、运输等23个多种经营项目。

  多种经营的发展,使贾家庄的经济逐步形成了农业、副业、畜牧业再到农业的良性循环,有力地推进了贾家庄村农林牧副各行各业的发展,使贾家庄各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到1965年,贾家庄多种营收达到7万元,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5160元。

  贾家庄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,还得益于他们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与实施。在那个物资匮乏、生产力落后的年代,贾家庄人没有甘于死受,他们从一个个简单的玉茭擦板、木轮车做起,从简单仿制起步,逐步成立了自己的农机修配队,三齿耘锄、追肥耧、手摇脱粒机、铡草机、碾米机等一件件凝聚着贾家庄人智慧的实用农机具,光荣地参加了196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机械展览,贾家庄也被誉为“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”。

  多种经营发展起来后,村集体有了钱,不仅使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了资金,还让村民收入有了保证。在当时农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贾家庄能在春、夏、秋三季向社员预支现金,人均年分红150元;年终分配时,社员在集体劳动收入全部能及时兑现。除此之外,逢年过节,社员们还能从集体领到粉条、豆腐、猪肉等农副产品,这在当时绝大多数农村是不可想象的。

  1979年,农村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国。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变革,贾家庄人既没有心理上的准备,又有些措手不及。

  一般的村子,集体没啥财产和实力,说放就放下了,但贾家庄村不一样,不仅集体实力丰沛雄厚,并且还有多年老先进的压力。在决定老先进村命运的关键时刻,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,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,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三田到户、五统一、一集中”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案。这样既促进了个体竞争,又发挥了集体力量,既解放了生产力,又稳住了农业基础。历史已经证明,这是一场上符中央精神,下合村情民意,凝聚着贾家庄人实事求是精神、胆识、气魄和责任感的历史性变革。

  贾家庄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,曾办过一些村集体企业,但都是些小作坊、小加工式的小摊摊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这些小摊摊有的承包给个人经营,有的出租给个体户使用,有的则被闲置,集体只剩下工业队、副业队、机电队3个企业,全部资金不足50万元。多年来对集体主义的高度认同,让贾家庄人对集体经济发展情有独钟。党支部决定发展集体企业后充分的利用被废弃的老摊摊、旧场地,兴办集体企业。1986年初,利用集体的旧澡堂翻新改造后建起花卉场;同年3月,又利用过去的接待站办起蛋鸡养殖场;5月改造副食品加工作坊,引进真菌技术,办起食用菌场;6月利用合作化时的集体食堂、旧库房,由能人牵头,吸收本村60多个剩余劳动力,办起造纸厂。这些老旧摊摊收拾起来后,连同邢利民等干部无偿捐献的个人兴办企业塑料厂、木器加工厂、农机修配厂等,1986年,仅一年时间,贾家庄集体企业就发展到11个,上交集体利润也由承包时的1万元增加到10万元。

  有人对邢利民捐出自己辛苦办起的企业,斩断“个人发财”的退路感到不解,他响亮提出“亏了我一人,富裕全村人”、“不当百万富翁,要建亿万富村”的口号。在邢利民的带动下,村里的主要干部全部献出了个人企业,退出承包的土地,集中精力为集体办企业,为群众搞服务。他们用自己的奉献撑起了贾家庄共同富裕的大厦。

  无农不稳、无工不富、无商不活。1986年后,贾家庄集体企业在高起点上滚动发展,他们通过利用老摊摊,拓开新局面;改造小摊摊,扩大再生产;抓住大摊摊,滚动促发展;依托土摊摊,做好大文章的办法,陆续兴办甲鱼养殖场、养鱼场、养鸡场、塑料厂、编织袋厂、木器厂、农修厂、造纸厂、印刷厂、煤气灶厂、人造大理石厂、焦化一厂、二厂、激光激光全息防伪商标项目、二茂铁化工项目等二十余个,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唱主角、个体经济作补充的农村经济新格局。90年代初,贾家庄村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,实现了亿元村的奋斗目标。

  多年的发展,让贾家庄人得到了许多经验教训,这就是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,必须注重绿色环保,否则,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行。二茂铁、焦化厂、铁厂等企业,在上马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,但这些项目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很大,环保政策松了,企业就能正常生产,政策紧了企业就得停产甚至关闭。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,贾家庄人不停地改进革新,永不停步,顺应发展潮流,多方考察学习,结合本村实际,实施了“大项目推进、高起点发展、调整产业体系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跨越”新战略。1995年——1997年,贾家庄村集中上马了特种水泥厂,新世纪以后,又上马了混凝土搅拌厂,带头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推倒年产30万吨焦炭的机焦炉,转型上马了新酒厂。与此同时,贾家庄人垦复旧砖场、平地造景观,把占地二百多亩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鸟语花香、山青水秀的生态大观园。2004年建起了占地6.88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,2006年优化整合资源,成立了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并与北京首创集团生存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强强合作,在山西成立了首家生存拓展培训基地。近年来集体投资近2亿元建起了一座四星级的裕和花园酒店、贾家庄村史展览馆、三晋民俗体验地等新型的大项目,为贾家庄第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2014年以来,面对产能过剩、传统产业亟待调整的新形势、新压力,贾家庄人与时俱进调整产业体系,重装上马了三晋民俗体验地——贾街,推出了美丽乡村文化游项目。明清式商业小街容纳了全国各地的近百家风味小吃,吸引着中外游客流连忘返。同时将旧的水泥厂生产线改造成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,一个独具特色的“乡村798”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。这里,旧的煤磨车间改造成了“18.18恒记”展览馆,旧的水泥成品库房改造成了“万年青茶馆”,旧的原料场地改造成了“儿童体能拓展乐园”,著名导演贾樟柯也在这里利用旧的车间厂房,开始筹划建设电影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。现在,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升级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成为了全省的“创业孵化基地”。一个美轮美奂的新农村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  目前,贾家庄村已形成以混凝土和预制构件为产业链的恒鼎建材公司;以酿造加工和酒类开发为产业链的盛世酒业公司;以种植、养殖、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链的绿色农业公司;以生态旅游和拓展培训、休闲娱乐、会务餐饮为产业链的旅游研发企业。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6个亿,全村所有劳动力都转移到三大产业中,家家户户实现了亦工亦农。同时还帮助解决了周围邻村400多人的就业。

  “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”的大旗,高高飘扬在贾家庄上空。记者李召和王涛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